首页 - 简讯专栏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领,双措并举,四化融合,培育契合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

来源: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添加时间: 2024-09-06

  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1979年创建的自动化专业。学院现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源与照明、网络工程六个本科专业,同时培养国际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与电工基础教研室。其中通信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光源与照明专业为省一流建设专业。image.png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引领技术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此外,还要有物质要素作保障,特别是真实的实习实践环境——行业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按照一个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四个结合——时代化、国际化、行业化、企业化,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建立健全“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
  2017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精心设计并推出了“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旨在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全方位支持,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提供精准的引导,支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专业和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成为未来的职场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指导力度、育人过程的职业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全覆盖、导全程”,全方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他们识别和激个人潜能,以及对未来职业方向进行精准定位。“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的基本框架是“全覆盖、导全程”。
  “全覆盖”主要表现为,每一名学生入学后,通过师生互选,确定一名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包括创业、参军、休学、降级、延期毕业等多个环节,直至学生学籍离校,这是“终校一贯”内涵的重要体现。
  “导全程”主要表现为,从学生入学至毕业,专业导师全程指导学生成长,形成一个从招生宣传 -> 新生入学 -> 专业导航 -> 课内学习 -> 课外拓展 -> 实训实践 -> 创新创业 -> 毕业设计 -> 毕业离校 -> 毕业跟踪的完整培养链。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入学引导、学业指导、思想开导、人生教导、就业向导,最大程度挖掘学生潜力,发挥教师育人功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image.png   “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导引作用,是一种针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半精细化管理模式。专业导师制有助于改变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一统教学模式,通过师徒式的专业导师方式,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
  专业导师的具体职责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专业学习指导和实习实训。通过导师指导,帮助本科生实现课内与课外、个性与共性、专业与思想、创新与创业等教育的统一。image.png   2、以应用型人才师徒制培养与学生成长半精细化管理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前期对学院、教师、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调查分析 -> 实践探索 -> 跟踪反馈 -> 提出改进这一系列方法措施,不断完善专业导师制,探索地方本科高校施行专业导师制的有效方法。在入学之初,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和职业目标分配一个导师,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计划,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反馈。导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研究、企业实习和国际合作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导师带领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导师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网络,提供就业指导,包括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导师通过自己的行业联系和学术网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到职场。“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模式确保了学生能够在学术探索和职业发展中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支持。image.png   自实施“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以来,学生及班级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竞赛中屡获佳绩,大创项目省级以上获批数实现4倍攀升,各类科创项目数及参与学生数提升约50%,涌现了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1人(校史第一),国家奖学金优中选优人选1人(全校唯一),计算机2018级高数全省统考成绩名列第一等一批优秀学生及班级。专业导师制的施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使其成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外,学生还获得“中天照明奖学金”、“达牛奖学金”、“大峡谷奖学金”的支持,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就业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许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
  三、双层次内外联动,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特色育人模式
  2021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性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科学整合内部资源,高质量建设“信息专业集群”;积极引入外部资源,高规格构建“信息企业集群”;与会员企业深度合作,内外联动,高效率创建“会员制”现代产业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内动”梧桐树“外动”橄榄枝的“内外联动”“会员制”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内培人才科技,外服企业社会
  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于2021年6月17日举行揭牌仪式,2023年7月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称号,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通信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光源与照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形成了轻工业院校中一流专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轻工+产业”模式,对轻工业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进行了有效尝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大连工业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大工大校发〔2023〕194号)的各项要求与任务,致力于将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建设成为新型现代产业学院2.0版,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辽宁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形成“内外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共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和实习就业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域战略和重点发展领域,紧密对接产业链,深化专业建设内涵,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加快专业集群发展,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image.png   立足学院发展实际,守正创新,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的建设旨在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新形势下,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赋能经济发展新局面,为区域发展提供多主体、多平台的校企共同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学科、多元化的智力型资源;促进招生就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途径、多出口的保障性体系。
  2、内建”梧桐树”,外引“橄榄枝”
  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实行学院主导、企业主体、双向选择、进退依需的灵活“会员制”校企合作机制。合作企业与学院签订协议,成为“资质会员”,获得联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资质,每年实际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企业,成为当年的“实质会员”,履行人才培养、生产实习、择优就业等责任、权利和义务。image.png   “内动”梧桐树,高质量建设“信息专业集群”,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线,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动”橄榄枝,高规格构建“信息企业集群”,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在校外广泛对接需求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整合教学管理资源,引入企业优质资源,衔接教育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信息专业集群”与“信息企业集群”内外联动,高效率创建“会员制”现代产业学院。image.png   电子信息产业学院获批2023年“纺织之光”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获批202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学院联合企业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余个,建设省级实践基地3个,包括大连冰山嘉德自动化有限公司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等。大创项目省级以上获批数量5倍攀升,各类科创项目数及参与学生数提升约50%,受益学生数约4500人次。自成立起,累计订单式培养本科生、研究生164名,完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培养的学生占比100%,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7%以上。近三年,专业学生行业内高质量就业率分别为84.32%、89.18%和93.17%,就业率稳步提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image.pngimage.png   
文字/刘娜 图片/刘娜
编辑/王辉
审核/王辉、赵昕、贲春昉
浏览量:91